万象城awc888





集团动态

group dynamic


2022年建筑装饰行业最新动态 :三个关键词看建筑业发展新机遇

2022-02-23

  一、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8项重点工作   1月20日 ,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分析形势和问题 ,研究部署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8项重点工作。会议强调 ,2022年,全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着力在“增信心、防风险、稳增长、促改革、强队伍”上下功夫,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01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 ,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02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租购并举 ,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 ,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安排。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   03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健全体系、优化布局、完善功能、管控底线、提升品质 、提高效能、转变方式。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城市更新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 。组织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编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推动城市建设适老化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治理,构建全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张网”,建立部、省、市城市管理工作体系,建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风险防控机制。   04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在全国100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实现省级全覆盖 。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持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 ,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落实县城建设“营建要点” ,推动转变县城建设方式 。落实乡村建设“营建要点” ,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政策机制和建设方式,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05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制定细化方案,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研究建立城乡建设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构建绿色低碳城市、县城、社区、乡村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方法。   06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坚持守底线 、提品质、强秩序、促转型 ,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22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25%以上。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 。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工程质量评价制度。   07推动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全流程审批制度化 、模式化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构建以强制性标准为核心的新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完善重点领域法律法规 ,推动出台城镇住房保障条例 、住房租赁条例。建立巡查稽查制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   08 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持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能力。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凝聚全系统共同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为新业态打开想象新空间——从三个关键词看建筑业发展新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增长扩内需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 ,透露出的信号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也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其中 ,时代赋予建筑业的各项任务,该如何完成 ?   关键词一 创新 “走创新驱动道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 ,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的支持。 2021年9月 ,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致力于成为“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 。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 ,明确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目前,国家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这些企业均具备专业化 、精细化、特色化以及创新化等特质。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2021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同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适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建设、验收、运行、绩效评价 、撤销等管理工作 。 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从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到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的发布,再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说“创新”已经置于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关键词二 稳步 “有质量的稳步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这一形象比喻,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对资本要兴利除弊 ,促进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 李义平认为 ,设置“红绿灯” ,一方面意在引导资本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下积极有为;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业企业敲响了警钟:在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前,应该正确处理扩张与防范风险之间的矛盾。 公开资料显示 ,2021年已有多家特级、一级建筑业企业申请破产重组/清算。据了解 ,其中一家企业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但资产负债率为276.80% ;一家企业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债务至少4.5亿元;一家施工企业拥有11项建筑业企业资质、7项一级资质……据业内人士分析 ,这些企业申请破产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该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个别建筑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进行盲目扩张 ,项目数量激增,会给建筑业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企业无法负担庞大的建设资金。“就算是有实力的企业,也会被慢慢消耗掉。”   关键词三 绿色 “延长建筑寿命是最大的节能” “要坚定不移推进 ,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提出后 ,如何实施碳减排、制定碳中和路线图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重点。伴随不同地域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相比 ,建筑耗能呈不断上升趋势 。产业的选择要符合绿色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建筑材料的运用 ,建筑业节能减排关键在于绿色建材。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 ,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3%。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占比28.3%,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建筑施工阶段占比仅为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相较于建筑运行阶段 ,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更应引起重视。 一是建造建材要高效、节材、少消耗。在设计环节,尽可能应用高性能和高效能的建筑材料。二是在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部件,发展装配式建筑。三是建材生产环节要节能,一定要延长建材使用、建筑使用寿命。四是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尽量短途,采用地缘性材料,减少加工环节 。五是尽可能废物利用、垃圾再生,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各项工作的推进,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必然 。尽管近年来关于绿色、环保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各级政府,到各家企业,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倾入大量的精力,我国绿色建筑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依然是能耗大户 。建筑节能之路任重道远 ,被赋予绿色使命的建筑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建筑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2021-09-08

随着建筑业走向数字化变革新时代 ,未来建筑的想象空间变得无比巨大 。而当前 ,建筑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梦想也开始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走向实践 。当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与传统的建筑业相融合,将带来建筑方式化学式质变和建筑市场几何式增长。建筑业的数字化洪流早已势不可挡 。数字化拥有新未来近年来,国家对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视有目共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经济 、数字中国的提出,也可看出我国在新时代建立网络强国的强大决心 。数字中国引领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政策,也基本都与数字化应用紧密关联。产业新技术带来了建筑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大量涌现 。“数字建筑”包含了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 、智能化,并通过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 ,形成数字建筑平台生态新体系,重构建筑业的生产体系 。行业新生态重新定义建筑业新未来。纵观近期的建筑业动态,施工领域工程总承包 、基础设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智慧城市 、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进程等较为火热 ,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参与其中。数字中国时代,建筑业的数字化未来已呈汹涌之势 。“云+数”带来新机遇建筑业的价值链冗长,且涉及的参与方和要素很多 ,这种产业属性给产业组织 、企业管理及建造模式的进步都带来较大制约,导致建筑业的升级步伐落后于其他产业。如何把建筑业这种“散乱”的结构进行有效、系统的整合 ,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和管理模式创新?这一直是个难题。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结合建筑业的BIM技术 ,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曙光。首先 ,“云+数”把建筑业原本离散的海量数据集中在“平台”处理 ,并建立了相关业务数据模型,使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可以得到梳理,各种管理信息、生产信息、采购信息 、市场信息 、行为信息都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处理,实现数据互通,业务整合。其次,“云+数”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 、传感技术等结合,实现了“人 、机、料、法 、环”的在线监测与实时管理。各种现场数据传导到大数据平台上分析,可解决建筑业数据离散带来的过程信息不透明、难于管理等问题 。再其次,“云+数”与BIM技术结合,建筑业的各参与方、各产业链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协作 ,互感互知,改变了建筑业数据原本割裂、孤立和分散的状态 ,促进了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最后,“云+数”实现了供给需求的高效对接 ,生产者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分析消费者的爱好,并“类聚”消费者,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定制,统筹产业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问题 ,使得建筑业市场更加多元丰富与健康。“云+数”在建筑业深度应用后,可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大数据中心 ,建设“人、机、料 、法 、环、组织、项目、工地 、建筑信息模型 、地理信息模型”等数据模型 ,建立“组织、行为  、事物、问题 、需求”画像标签和“洞察、预测、风险、服务 、决策”等数据分析模型。在大数据平台上形成智慧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筑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模块“接口”,推动建筑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改变了行业管理部门过去“自上向下管理,自下向上报信息”的局面,形成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的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业务场景 。推动企业组织管理变革。通过搭建“云+数”平台,企业把业务能力、知识能力 、资源能力等系统模块固化下来,形成“大后台”,建设项目、岗位、组织能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前端”应用模块 ,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平台+应用生态”结构,打造平台赋能型企业,改变过去大工业时代的“金字塔”式垂直管理模式 ,让企业的决策更加敏捷,商业模式更加灵活 。可实现项目管理和工地的智能化。通过“云+数+BIM+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管理库,并利用物联网 、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现场数据 ,对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安全与绿色施工等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 。同时 ,还可以建立各方的行为模型置入后台大数据库,通过传感设备捕捉现场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轨迹,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综合智能评估。在建筑业数字变革大潮下 ,不仅要积极利用好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更要把握好技术背后带来的新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落地 、赋能产业升级 。共塑数字竞争力在建筑业,数字建筑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也将重塑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急需把握数字竞争力,优化经营管理模式,重塑业务模式,持续创新,迈入数字化的快车道 。建筑业数字化的落后意味着巨大的可开拓空间。目前,浪费现象在建筑业还较为明显 ,建造领域包括物料 、人工、组织管理带来的损失约有38%,而通过建筑业数字化可以大大减少浪费 。建筑业数字化还能让管理效能得到提高,减少伤亡,使从业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如何尽快运用建筑数字化促进企业转型和设计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 。固守僵化落后的施工生产模式,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窄;乐于拥抱科技成果,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企业,必然迈向高质量发展。数字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新的概念 。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数字竞争力 。在产业链长、发展粗放的建筑领域 ,数字化技术不难寻觅。数字化转型难的是运用、实践和落地 。由于理念问题,领军企业已经开启了转型步伐,但很多企业仍然感到困惑。因此 ,企业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的数字竞争力,转型的重点是推进每个项目的数字化 ,转型要明确路径、分步开展。市场竞争、技术发展都催生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驱动管理,智能建造倒逼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目前,建筑领域数字化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上到下整体规划以及共同行动。数字化构筑新基建培育数字科技新动能,建筑业才能在时代大变局下实现突破 。发展数字建造,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产业新生态 ,以创新应对大变局,将是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领域寻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新基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大数据 、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建筑领域都是一种强相关的关系 。新基建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与建筑业发生碰撞、融合 ,对建筑业的转型产生很大影响 。通过“平台+生态”的发展范式 ,将实现超范围协作和全价值链供应 。未来数字科技和建筑业相融合的数字建筑,必然成为推动整个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数字建筑驱动,可以实现产业全要素 、全过程和全参与方重构,通过数字化、在线化 、智能化形成新的生产力 ,以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为代表,最终形成产业新生态。毫无疑问 ,数字化将建筑业业务流程和表达建筑物本身的信息更好地收集起来 ,能有效节约资源,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建筑业赋予全新的活力。

关于召开2021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及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典礼的通知

2021-09-08

各地方建筑装饰协会,各会员企业,有关单位和设计师 :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将于2021年9月17日至18日在深圳联合组织召开“2021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并将同期举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典礼” 。现将本次活动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宗旨:   组织建筑装饰企业  、设计院所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大变化的情势下,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培育提升核心能力,由此探索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从而推动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升级 。   二 、会议主题   凝聚行业力量 推进数字化转型   三、时间 、地点   时间:2021年9月17日至18日   地点:深圳五洲宾馆(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01号)   四、组织机构   行业指导: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执行机构: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委员会        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组委会   特别支持: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   媒体支持 :新华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 、凤凰卫视、广东卫视 、深圳卫视 、中国经济日报 、中华建筑报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城市·环境·设计(UED)、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网、今日头条、中装新网 、深圳商报·读创APP、中国建装网、中洁网、多采多宜网、台湾OPEN Design 动能开启传媒、华之翼(北京)文化传媒、设计王DesignWant &《住宅美学》Living&Design、《河北建筑装饰》杂志、设计纪元等。   五、日程安排   17日09:00-12:00  活动报到   17日14:00-18:00  2021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   17日18:00-20:00  中国建筑装饰企业联谊活动   18日09:00-12:00  相关闭门会议及其他活动   18日15:00-16:00  产业领军人物红毯秀   18日16:10-17:50  设计主题沙龙   18日18:00-20:00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典礼   六、其他事宜   本次活动自愿参加,参会人员差旅、食宿费用自理,与会人员需要住宿 ,会务组提供合约酒店联系方式。请与会人员确保自身健康符合国家防疫要求 ,并在会议期间注意自身防护 。   七、会务组联系方式   深  圳:饶力维  张 超   北  京:刘娜静  陈 韦  毕知语  丁艳艳  李 艳        李二庆  李胜军  屈桂林  段晓林  卢 婷   联系电话 :010-88114884  0755-23894034   传  真 :010-88114884   邮  箱:2853295615@qq.com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2021年8月27日

2022年建筑装饰行业最新动态 :三个关键词看建筑业发展新机遇

  一、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8项重点工作   1月20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分析形势和问题,研究部署202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8项重点工作。会议强调,2022年,全系统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在“增信心 、防风险、稳增长、促改革、强队伍”上下功夫,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01 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 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保持调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政策协调性精准性 ,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长效机制 ,坚决有力处置个别头部房地产企业房地产项目逾期交付风险,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02推进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坚持租购并举 ,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大力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以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为重点 ,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指导各地合理确定本地区住房保障制度安排。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健全住房公积金缴存、使用、管理和运行机制 。   03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健全体系 、优化布局、完善功能 、管控底线、提升品质 、提高效能 、转变方式。在设区市全面开展城市体检评估 。指导各地制定和实施城市更新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进各项任务。组织推进燃气等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大工程 。编制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纲要。推动城市建设适老化转型,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治理 ,构建全国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一张网”,建立部、省、市城市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风险防控机制。   04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以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为着力点 ,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全国100个样本县开展乡村建设评价,实现省级全覆盖。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持续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 ,深入推进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落实县城建设“营建要点”,推动转变县城建设方式。落实乡村建设“营建要点”,探索形成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政策机制和建设方式 ,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   05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 出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导各地制定细化方案 ,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研究建立城乡建设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城市 、县城 、社区  、乡村考评指标体系,研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和方法。   06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坚持守底线、提品质、强秩序、促转型,提高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22年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25%以上。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工程质量评价制度。   07推动改革创新和法治建设 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全流程审批制度化、模式化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构建以强制性标准为核心的新型工程建设标准体系 。完善重点领域法律法规,推动出台城镇住房保障条例 、住房租赁条例。建立巡查稽查制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   08 加强党的建设 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持续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进一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教育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提高专业素养 、专业能力。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广泛宣传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 ,凝聚全系统共同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二、为新业态打开想象新空间——从三个关键词看建筑业发展新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是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是稳增长扩内需、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领域。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透露出的信号是未来经济发展和政策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也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想象空间。其中,时代赋予建筑业的各项任务,该如何完成?   关键词一 创新 “走创新驱动道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 ,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 、绿色发展的支持 。 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 ,致力于成为“有效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专业化发展平台”。11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的通知》,明确要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 目前 ,国家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 ,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 ,这些企业均具备专业化 、精细化、特色化以及创新化等特质。  2020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21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同年12月17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国家城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办法适用于科技创新平台的申报、建设、验收、运行、绩效评价 、撤销等管理工作 。 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完善优化科技创新生态;从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到第一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清单的发布,再到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可以说“创新”已经置于行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 。   关键词二 稳步 “有质量的稳步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 ,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这一形象比喻 ,释放了清晰明确的政策信号 ,对资本要兴利除弊,促进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 李义平认为,设置“红绿灯”,一方面意在引导资本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下积极有为;另一方面也为建筑业企业敲响了警钟 :在扩大规模 ,提高市场占有率之前 ,应该正确处理扩张与防范风险之间的矛盾 。 公开资料显示 ,2021年已有多家特级、一级建筑业企业申请破产重组/清算。据了解 ,其中一家企业拥有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但资产负债率为276.80%;一家企业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债务至少4.5亿元 ;一家施工企业拥有11项建筑业企业资质、7项一级资质……据业内人士分析 ,这些企业申请破产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该业内人士表示,一般由于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个别建筑业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会对建筑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进行盲目扩张 ,项目数量激增,会给建筑业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导致企业无法负担庞大的建设资金。“就算是有实力的企业 ,也会被慢慢消耗掉 。”   关键词三 绿色 “延长建筑寿命是最大的节能” “要坚定不移推进 ,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 、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提出后,如何实施碳减排、制定碳中和路线图已成为各行各业工作的重点。伴随不同地域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 ,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相比,建筑耗能呈不断上升趋势。产业的选择要符合绿色发展的路径,特别是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业节能减排关键在于绿色建材 。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3%。其中 ,建材生产阶段占比28.3% ,建筑运行阶段占比21.9% ,建筑施工阶段占比仅为1%。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相较于建筑运行阶段,建筑材料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更应引起重视。 一是建造建材要高效、节材 、少消耗。在设计环节,尽可能应用高性能和高效能的建筑材料。二是在施工过程中 ,要尽可能采用标准化部件,发展装配式建筑 。三是建材生产环节要节能 ,一定要延长建材使用、建筑使用寿命 。四是运输过程中要保证尽量短途,采用地缘性材料 ,减少加工环节 。五是尽可能废物利用 、垃圾再生 ,让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随着碳达峰与碳中和各项工作的推进 ,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必然。尽管近年来关于绿色 、环保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各级政府 ,到各家企业,都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倾入大量的精力,我国绿色建筑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建筑依然是能耗大户。建筑节能之路任重道远,被赋予绿色使命的建筑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  


2022-02-23

建筑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

随着建筑业走向数字化变革新时代,未来建筑的想象空间变得无比巨大 。而当前,建筑人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梦想也开始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走向实践。当不断创新的数字技术与传统的建筑业相融合,将带来建筑方式化学式质变和建筑市场几何式增长。建筑业的数字化洪流早已势不可挡。数字化拥有新未来近年来 ,国家对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重视有目共睹。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 ,数字经济 、数字中国的提出,也可看出我国在新时代建立网络强国的强大决心。数字中国引领下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乡村振兴 、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等国家政策,也基本都与数字化应用紧密关联 。产业新技术带来了建筑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的大量涌现 。“数字建筑”包含了建筑全过程、全要素 、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 ,并通过新设计 、新建造 、新运维 ,形成数字建筑平台生态新体系,重构建筑业的生产体系 。行业新生态重新定义建筑业新未来 。纵观近期的建筑业动态,施工领域工程总承包、基础设施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智慧城市 、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进程等较为火热,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参与其中。数字中国时代,建筑业的数字化未来已呈汹涌之势 。“云+数”带来新机遇建筑业的价值链冗长,且涉及的参与方和要素很多,这种产业属性给产业组织、企业管理及建造模式的进步都带来较大制约,导致建筑业的升级步伐落后于其他产业 。如何把建筑业这种“散乱”的结构进行有效、系统的整合,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和管理模式创新?这一直是个难题 。随着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 ,结合建筑业的BIM技术,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曙光。首先,“云+数”把建筑业原本离散的海量数据集中在“平台”处理,并建立了相关业务数据模型,使原本杂乱无章的数据可以得到梳理,各种管理信息 、生产信息、采购信息、市场信息、行为信息都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处理 ,实现数据互通,业务整合 。其次,“云+数”与人工智能及物联网 、传感技术等结合,实现了“人、机、料、法、环”的在线监测与实时管理 。各种现场数据传导到大数据平台上分析 ,可解决建筑业数据离散带来的过程信息不透明 、难于管理等问题 。再其次 ,“云+数”与BIM技术结合 ,建筑业的各参与方 、各产业链都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协作,互感互知 ,改变了建筑业数据原本割裂、孤立和分散的状态,促进了产业链的高效整合 。最后,“云+数”实现了供给需求的高效对接,生产者可以在平台上及时分析消费者的爱好,并“类聚”消费者,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定制,统筹产业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问题,使得建筑业市场更加多元丰富与健康。“云+数”在建筑业深度应用后,可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 ,通过建立大数据中心,建设“人、机、料 、法 、环、组织 、项目、工地、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模型”等数据模型,建立“组织、行为、事物、问题 、需求”画像标签和“洞察、预测、风险、服务 、决策”等数据分析模型。在大数据平台上形成智慧政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筑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模块“接口” ,推动建筑市场监管业务应用流程再造和模式创新,改变了行业管理部门过去“自上向下管理,自下向上报信息”的局面,形成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的行业管理与市场监管业务场景 。推动企业组织管理变革。通过搭建“云+数”平台,企业把业务能力、知识能力 、资源能力等系统模块固化下来,形成“大后台”,建设项目、岗位、组织能快速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前端”应用模块 ,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的“平台+应用生态”结构,打造平台赋能型企业 ,改变过去大工业时代的“金字塔”式垂直管理模式,让企业的决策更加敏捷,商业模式更加灵活。可实现项目管理和工地的智能化 。通过“云+数+BIM+项目管理”,建立项目管理库,并利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实时采集现场数据,对建设工程的进度 、质量、安全与绿色施工等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同时,还可以建立各方的行为模型置入后台大数据库,通过传感设备捕捉现场各行为主体的行为轨迹,并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综合智能评估。在建筑业数字变革大潮下,不仅要积极利用好云计算 、大数据技术,更要把握好技术背后带来的新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技术落地 、赋能产业升级。共塑数字竞争力在建筑业,数字建筑已经上升到一个战略性的重要地位,也将重塑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急需把握数字竞争力,优化经营管理模式 ,重塑业务模式 ,持续创新 ,迈入数字化的快车道。建筑业数字化的落后意味着巨大的可开拓空间。目前,浪费现象在建筑业还较为明显,建造领域包括物料、人工、组织管理带来的损失约有38%,而通过建筑业数字化可以大大减少浪费。建筑业数字化还能让管理效能得到提高 ,减少伤亡,使从业者的安全得到保障 。作为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业 ,如何尽快运用建筑数字化促进企业转型和设计企业转型升级路径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课题。固守僵化落后的施工生产模式,发展之路必然越走越窄;乐于拥抱科技成果,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企业,必然迈向高质量发展。数字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新的概念。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就是要提升企业的数字竞争力。在产业链长、发展粗放的建筑领域 ,数字化技术不难寻觅 。数字化转型难的是运用、实践和落地 。由于理念问题,领军企业已经开启了转型步伐,但很多企业仍然感到困惑。因此 ,企业需要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提升企业的数字竞争力,转型的重点是推进每个项目的数字化 ,转型要明确路径、分步开展。市场竞争、技术发展都催生智能建造成为建筑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驱动管理,智能建造倒逼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目前,建筑领域数字化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从上到下整体规划以及共同行动 。数字化构筑新基建培育数字科技新动能,建筑业才能在时代大变局下实现突破。发展数字建造,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产业新生态 ,以创新应对大变局,将是包括建筑业在内的各领域寻求创新发展的重要突破点。新基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建筑领域都是一种强相关的关系 。新基建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与建筑业发生碰撞、融合 ,对建筑业的转型产生很大影响。通过“平台+生态”的发展范式 ,将实现超范围协作和全价值链供应。未来数字科技和建筑业相融合的数字建筑 ,必然成为推动整个产业转型的核心引擎。通过数字建筑驱动,可以实现产业全要素 、全过程和全参与方重构,通过数字化 、在线化、智能化形成新的生产力,以新设计、新建造和新运维为代表,最终形成产业新生态 。毫无疑问 ,数字化将建筑业业务流程和表达建筑物本身的信息更好地收集起来,能有效节约资源,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为建筑业赋予全新的活力 。


2021-09-08

关于召开2021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及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典礼的通知

各地方建筑装饰协会,各会员企业,有关单位和设计师: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将于2021年9月17日至18日在深圳联合组织召开“2021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 ,并将同期举行“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典礼”。现将本次活动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宗旨 :   组织建筑装饰企业 、设计院所和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 ,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大变化的情势下 ,引导企业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培育提升核心能力 ,由此探索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从而推动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升级。   二 、会议主题   凝聚行业力量 推进数字化转型   三 、时间、地点   时间:2021年9月17日至18日   地点:深圳五洲宾馆(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01号)   四 、组织机构   行业指导: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执行机构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学术与教育委员会        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组委会   特别支持 :中共深圳市福田区委、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   媒体支持:新华通讯社 、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 、凤凰卫视、广东卫视 、深圳卫视、中国经济日报、中华建筑报、《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 、城市·环境·设计(UED) 、新浪网、腾讯网、网易网 、今日头条、中装新网 、深圳商报·读创APP、中国建装网、中洁网、多采多宜网、台湾OPEN Design 动能开启传媒、华之翼(北京)文化传媒、设计王DesignWant &《住宅美学》Living&Design、《河北建筑装饰》杂志、设计纪元等 。   五 、日程安排   17日09:00-12:00  活动报到   17日14:00-18:00  2021中国建筑装饰产业发展论坛   17日18:00-20:00  中国建筑装饰企业联谊活动   18日09:00-12:00  相关闭门会议及其他活动   18日15:00-16:00  产业领军人物红毯秀   18日16:10-17:50  设计主题沙龙   18日18:00-20:00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典礼   六、其他事宜   本次活动自愿参加,参会人员差旅、食宿费用自理,与会人员需要住宿,会务组提供合约酒店联系方式。请与会人员确保自身健康符合国家防疫要求,并在会议期间注意自身防护。   七、会务组联系方式   深  圳:饶力维  张 超   北  京:刘娜静  陈 韦  毕知语  丁艳艳  李 艳        李二庆  李胜军  屈桂林  段晓林  卢 婷   联系电话:010-88114884  0755-23894034   传  真:010-88114884   邮  箱:2853295615@qq.com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2021年8月27日


2021-09-08




XML地图